成都大熊猫基地景观竹遭游客刻划
成都大熊猫基地景观竹遭刻划:呼唤文明旅游与素质提升
一场无声的伤痕之旅,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上演。原本翠绿挺拔的景观竹,见证了无数生命的诞生与成长,如今却伤痕累累的呈现在世人面前。这些伤痕,不是岁月的痕迹,而是人为的刻痕。
在2020年10月的一个晴朗日子,这些景观竹遭到了游客的不幸“眷顾”。情侣的“情话”,陌生的人名,还有杂乱无章的涂鸦,深深浅浅地刻在竹身上,仿佛每一次刻划都在诉说着一种不文明的行为。这不是第一次的伤痛,早在2017年,类似的情景就已出现,而到了2024年,这一现象依然没有得到遏制。
现场游客对此行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谴责。他们纷纷表示,竹子作为生命的存在,其生长过程经历了无数艰辛,人为的破坏不仅损害了景观的美感,更可能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。网友们也积极发声,呼吁大家爱护环境,文明出游。
景区的工作人员面临着管理上的困境。尽管在景区内设立了警示牌,但这些刻划行为属于“公民素质问题”,并非简单的警示就能解决。对于如何有效防护,一些报道提出了建立“黑名单制度”来严惩违规者,或者通过物理隔离(如围栏、保护罩)来减少人与景观的直接接触。也可以设立专门的涂鸦墙,满足游客的表达需求。
除了熊猫基地的景观竹,成都植物园的多肉植物区、清华大学的日晷等都曾遭受类似的命运。这些刻字行为不仅是对公共财产的损害,更是部分游客缺乏公德意识的体现。这些行为被批评为“寡廉鲜耻”,反映出旅游管理中“警示不足”与“素质短板”的双重矛盾。
根治这一问题,需要长期的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。景区方面可以尝试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,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,提高公民素质,让文明旅游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,让它们继续为我们见证生命的奇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