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崖造像被村民涂色官方回应
事件回顾
在2023年11月的某个周末,四川省阆中市的居民李某华,经由其母王某国的联系,邀请了当地村民岳某邦,对南江县新发现的一处摩崖造像进行涂色工作,这一行为被称之为“穿衣还愿”。这看似出于信仰的善举,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。涉事人员使用了丙烯颜料和油漆,对造像的面貌、服饰乃至莲座进行了大面积的涂抹,导致许多原本清晰的造像失去了原有的风貌。
关于这处摩崖造像的背景,它在2021年才被偶然发现,尚未被纳入文物保护单位。从它的造型特征来看,显然具有北魏晚期至唐代的风格,因此被专家认定为重要文物。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南北佛教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。
官方调查与反馈
调查结果显示,这次涂色行为源于涉事村民的传统“还愿”习俗。他们误以为涂色是对菩萨的一种“供奉”和“修缮”,由于涉事人员年龄较大(约70岁左右),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不了解。对此,官方已经介入调查涉事责任方,并对涉事村民进行了批评教育和法律宣传。
现场保护与修复进展
事件发生后,当地立即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,增加了防护设施,并加强了监控和巡查,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害。四川省文物局、巴中市文物局以及专家团队已经进行了现场勘查,并计划通过专业机构评估损失并制定修复方案。初步判断,虽然丙烯颜料可能需要一些技术手段来清除,但具体方案还需进一步论证。
文物的价值与后续管理
南江县石飞河摩崖造像作为一处新发现的文物点,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。它展现了北魏晚期“瘦骨清像”的风格以及唐代造像的特点,为我们研究南北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。对于这次事件,南江县文保中心表示将加强对偏远地区文物的巡查和公众教育,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。对于这一事件的后续处置和修复进展,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官方通报。